昭昭牛奶路

前几天和 Lilly Chow 聊天,谈到食物的名称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也记得一些辨识方法。这世上大概有四大类能够通过名字判断的外来食物,它们通常带有:

  • 「番」:番茄、番石榴

  • 「西」:西瓜、西红柿、西洋菜

  • 「洋」:洋葱、洋芋

  • 「胡」:胡椒、胡萝卜

和外来食物相对应地,「杨梅(Yum Berry)」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一个季节性很强的中国水果,杨梅刚传到美国的时候似乎是叫「Chinese Berry」。也不知道美国人是不是对名字带着 Chinese 的食物有所偏执,杨梅一直不怎么受待见。一直到有人看到了商机,将杨梅重新打包还注册叫「Yum Berry」,其命运也转瞬改变。

唐代青原惟信禅师有一句名言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

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对食物和食物名称可能都是很主观的。

又及。「昭昭牛奶路」是翻译史上的一个轶闻。当年赵景深不知 Milky Way 是银河,于是翻译成「牛奶路」,而遭到鲁迅作诗嘲讽。

Lilly Chow 是 The Cleaver Quarterly 的联合创办人及首席编辑。

 

Are you really what you eat?

纪录片 Fed Up 里,胖胖的 Maggie 一边哭一边吞食着花花绿绿的巧克力:「我只是控制不了不吃它。为什么……为什么?」

在食物业界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叫「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放到电影里的 Maggie 身上,这个道理用通俗的话解读可能就是:「你这么胖,都是你自己吃出来的,这都是你自己的错」。

是吗?有人会说:「你看那些小胖子们,他们的父母多半也是一个胖子」。家庭的饮食态度和饮食习惯固然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成长,但再追根究底一下,这些细水长流的思维和行为,恐怕也不是一两句调侃或是戏谑。当我们在「吃」的时候,到底在吃什么?

可能在吃你听到的「物超所值」。电梯里的炸鸡桶广告不断加强「性价比」的概念:「只要五十九,大桶炸鸡带回家」,配合「合家欢」的概念一起服用,快餐炸鸡成了好吃便宜还能促进家庭幸福的高级食粮。

也可能在吃你看到的「权威认证」。去年(2016 年)在 JAMA Internal Medicine文章里,揭露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制糖巨头们,通过收买哈佛食品健康的学术权威以及相关业界规定制定者,刻意弱化了糖与心血疾病的关联。而在那之前,香烟制造商与相关权威之间的暗箱操作也一样令人咋舌。利益相关和健康权利之间的矛盾,让市场、资本,甚至民众认知都受到了不可逆转的冲击。

或者在吃你买到的「健康概念」。超市里标榜「减脂 50%」的包装食物,用更多的糖填补减少脂肪后苦涩难食的味道。心理上获得的慰藉,被精糖和玉米糖浆的同类物不着痕迹地蚕食。

还是在吃你受到的「集体教育」。二战后为了避免饥荒,政府和利益集团开始介入学校餐食的设计与供应。食堂的午餐餐盘上,批萨、薯条、汉堡,配上多种软饮一应俱全。不时还有超值套餐,吃个汉堡还送甜甜圈,日复一日地填充着少年少女们的胃。是没有选择吗?是也不是吧。 

Bee Willson 在 First Bite: How We Learn to Eat 里提到一个观察是:

身为杂食者的另一个意涵,那就是吃这件事,并不像呼吸一样,是打从我们一出生就知道怎样做的事情;它必须靠后天的学习。…… 有一个「恶性循环」现象是:大多数厂商在食品制造的过程中,加入大量的糖、脂肪和盐。而这个做法意味着孩子们学会喜欢上高糖份、高油脂及高盐分的食品,以致于食品厂商研发出更多,让孩子养成「不健康」饮食习惯的食品。

Are you really what you eat? Maybe not. You are what you see, what you hear, what you experience etc. 

人真的可以单一地归纳为如其食物吗?或许不是。

 

注:本文基于观影机制 Foovie 而写。

 

去标签化的女权主义

突然想到早些年求学时,在文化研究领域中谈及「女权主义Feminism)」复杂性的部分,遇到的一个两难(Dilemma):

随着女权主义趋向于倡导对于「去性别化」的尊重,反对由「性别」带来的标签化特征,推崇「无性别隔阂的平等」变成了一种更为普适的意识形态。站在标签效应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立场是在帮助女权运动者增加自我认同,也逐步淡化对立和激进的刻板印象。

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上又可以看到的是,推进女权文化的过程中,势必会不自觉地强调「性别」的平等。用设计导向的语言来说,在问题阐释(Problem Define)的阶段,男性主导社会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进而造成对女性的压迫或是局限,例如婚姻关系、职场天花板、社会阶级属性等,不得不成为了主要由头。类似地,心理学上「女权主义心理学」的本原就是一种批判男性视角主导的心理学研究方式。哪怕是维基百科在解读「女权主义」的时候,也一样提及其观念是建立在「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上」。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去性别化」似乎变成了一个有点站不住脚的论述。换句话说,倘若变成了用「女权」标签替代「性别」标签,反倒更难描摹孰好孰坏。

诚然,这类社会问题千百年来都必然有它自带矛盾的复杂性。退一步讲,女权主义真正在追求的,或许是一个不需要再去呼吁女权的大环境。

今天是国际妇女节,念起似是仍不解,遂做个记录。

Design for non-sense

What is sense? Sense is the recognition, adjustment, compromise, and maintenance of appropriate and fitting relationships for the ordinary life affairs. It is a constitutional tact, a keeping touch with all around it, rather than a conscious and deliberate action of the intellect.

In contradiction to the relations and harmonious of life, non-sense sets itself to discover and bring forward the incongruities of all things within and without us. 

评论的门槛

不时会听见一个蛮有趣的抱怨是:「一般人不会随意去评论『物理学』,但好像每一个有心理活动的人都可以来评论『心理学』。」

可是仔细想想,这种抱怨的出发点,恐怕多半是对某事某物的无能为力而产生的辩解。若是站在所谓「专业」的角度去看,那些细碎的评论所带来的影响,远远不足以推翻或是干扰本就存在的正念。再追根究底一点,如果每一套行为和认知的背后,都应该有一套完善的知识体系来支撑,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定义「专业」就变得暧昧不清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所有的事物和认知行为都可以有专业的知识来支持,当有人说自己「懂吃」的时候,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懂吃」的呢。所以很多的时候,所谓的专业人士到底在做什么?

从事现在这份工作以来,借由「数据」「游戏」和「交互设计」的方式,一直在和「食物」相关的议题打交道。也常常会遇到类似文首的抱怨,譬如「每个要吃饭的人都觉得自己懂吃,也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最懂食物」。可是这,哪里会是真正的挑战。评论的门槛是不是过于低,那可能是探讨一种交流模式或是一个沟通机制,但从来都不是问题的本质。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有人真的要做那个「专业者」、先驱、改变者,他在做的事情或许应该是将「专业」去深入浅出的过程。换句话说,他应该在提供一个新的认知和解读方式,把艰涩(或者不艰涩)的知识用一种可懂的方式来传达。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从某种程度来说,因为对「无知」的无知,「专业者」的价值,带来的机制创新或是体验设计,其实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认知活动。

早上看新闻,说是 IMDb 宣布从 2 月 20 日起要彻底关闭网站上的评论和私信功能了。个中原因自然包括了当下最热的政治原因,由此带来的文化因素,以及不可避免的经济利益。影视作品的评论门槛低吗?是不是只要看过就可以评头论足?但,这哪里是问题的本质。

真 Pro 是不怕用户体验差的

托工作的福,这几日与天地人禾的 Linda Tan 有几日深入交流的机会。谈及她去年下田一年的经历,颇多感叹。

 亟待想要解决城乡问题的高级知识分子,深入农田与小农生活,切身体会到糟糕设计带来的低下效率和不人性化的工作方式。没有经过人体工程学、可用性测试、数学逻辑和一系列迭代的传统农具。它可能是一个钢丝桶或者一个长扁担,给新手带来的苦难,特别是有文化的新手,恐怕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苦累,更是为没有好设计提升农具使用能力的不解和心酸。

可是这些合理的解释和说辞,到真农人身上,反倒是说不通了。

文化人觉得农具不好用,农人们并不觉得。某种程度上,用旧农具解决问题并不麻烦,最麻烦的反而是去想新方法。要知道,农人们可都是亲力亲为的真创客(Maker),徒吊书袋的方法论,与就地改造的趣味,反倒是有了距离。

 

两年前在 IT 公论里听到的某期节目叫「真 Pro 是不怕用户体验差的」。

到如今,你会被什么样的包装设计吸引?

好奇心研究所最近有一个很有趣的调查,主要是关于「你愿意为包装多花哪些钱」。有人愿意为限时版买单,有人肯为异国风情付钱,也有人会为某一材质的包装源源不断地投入。

心理学上有一种「鸟笼效应」,大意是说,当一个人买了一个空鸟笼之后,他会不自觉地为这只鸟笼去买一只鸟。若此鸟笼格外体贴精巧,所购入的鸟也多半是美丽迷人。在很多情况下,当人们在做消费抉择时,对包装的喜好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其对商品本身的认知。退一步而言,这种潜移默化的的移情作用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而对于设计师而言,在理解了这种包装与人的微妙关系之后,其所创造的设计力或许又是一种革新。

从这个角度看,到底人们是在为他们稀奇古怪的特殊爱好买单,还是为设计中打动人性的一面所触动,反而变得更耐人寻味。

Min's Sketchbook27.jpg

源于思考,也出于好奇,十月有幸去东京做了一些关于食品包装设计的田野调研。尽管全球化和所谓「哈日」的风靡,已经足以让我们无论是在上海、伦敦还是旧金山,都可以轻易获得大量日本包装设计的惊鸿一瞥,但亲身实地地所思所见,着实令人玩味。

看得见的原汁原味:久世福商店的鱼酱油

在东京有名的伴手礼商店久世福商店看到一种有趣的鱼酱油。

它的使用方法是:将高知县声名远播的香鱼干与相衬的调味包用恰当的配比相结合,倒入浓香的酱油,融合味觉与嗅觉的全面体验。150ml 的酱油是最好,但慢慢地置入与香气的变化也是很美妙的体验。

(久世福商店鱼酱油)

(久世福商店鱼酱油)

瓶身的背后有详细的图示使用说明,除了如何使用,也会告诉购买者其他参考意见,例如「倒入什么品类的酱油」「可以倒入多少次」等常见问题。这种酱油的产生除了有对于酱油风味的探索,也是为了方便旅行者的携带考量。久世福商店所出售的大量伴手礼都会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带往全球。这份不含液体的调味不单带来了别样的混合风味,也是旅程中方便携带的小礼物。

或许正如瓶身上微小的圣经福音上说:「Since you are precious and honored in my sight, and because I love you.(Isaiah 43: 4)」

摸得着的关键时刻:长期保存食物系列

在日本的饮食与消费文化里,多场景饮食的设计被打造得十分考究。除了日常的一日三餐以外,特殊场景的饮食体验从未被忽视。举例来说,受限于一定的自然条件,生活在日本的人民不得不去面对和解决很多来自于自然灾害的问题,像是地震。因此,「长期保存食物」应时而生。

这类食物除了可以作为在未知灾害来临时,应对紧急情况的长期储存食物以外,也是户外运动的便携料理,甚至是节省时间的方便食物。

(长期保存牛丼饭)

(七年保存水)

(浓缩糖果)

不需要水的长期保存牛丼饭,只要在需要的时刻混合酱料包与米饭,就可以很快获得一顿满足的牛肉料理。通过铝包装来切断外界的光线与空气,将食物完美地保存在安全与美味之间。与其说是「灾难食物」,这或许更是一种在大环境改变下催生出来的 —— 设计人性化。

除了各类的粥饭、汤、面食和配菜,长期保存食物针对多场景还设计了快速补充能量的糖果与能量棒、保存期长达七年的饮用水等。

大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和推动着设计文明的进步,潜移默化地也渗透到设计思考和思维方式的行成。一句「长期保存」或许并不轻易打动人心,但关键时刻中,这种摸得着的支持,恐怕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罢。

体会得到的量化:被视觉化的巧克力

如果传统印象里,日本包装设计的关键词是「温和」「优雅」或者所谓「人性」。那近年来,在这些人性化的人文设计基础上,更多新的趋势也在慢慢凸显。

随着人们对于食物的成分展示出更多的关注,以及「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概念的普及,在食物的包装设计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展示。通过对于食物本身的量化展示,从认知层面向购买者传递食物本身的信息。

(Cacao 70% - Elegant Bitter)

(Cacao 70% - Comfort Bitter)

从传统的设计哲学出发,越来越多的科学维度被记录与展示。举例来说,同样是来自明治 Cacao 70% 的巧克力,因为不同的香味度侧重而有了 Elegant Bitter 与 Comfort Bitter,数字化的维度图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从感官与认知上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不同口味的巧克力从不同的味觉体验,用视觉化的方式将包含「花香」「果香」「甜味」「酸味」等七个方面的图例进行展示。而这款巧克力,也是去年日本巧克力大赏第一名的得主。

(Minimal Bean to Bar Chocolate)

(Minimal Bean to Bar Chocolate)

在新型有机巧克力品牌 Minimal 的巧克力包装设计上,「模组化(Modularity)」被适当地引入到整体的设计哲学里。同一产品线上采用统一的巧克力包装袋,配以不同的卡片说明,机动地调整同一类别线下不同口味类别。除了可以有效地与品牌定位 ——「自然环保」—— 相关联之外,也是在产品与包装上做的一次有趣的创新尝试。

无论是看得见、摸得着,还是亲身感知得到,越来越多的包装设计开始从从感知和人性出发,结合实际环境和发展趋势,用设计的力量去改变消费者和商品本身的关系。这大抵早就是超出了「鸟笼效应」的包装设计了。

再回头看,到如今,你会被什么样的包装设计吸引?

 

注:本文原发布于 Project A1

做选择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天,在日记上,相当沉闷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1]

[1] 陶杰,《杀鹌鹑的少女》,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