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的焦虑感

刚搬来北京的时候太匆忙,书柜里的书都熙熙攘攘地堆叠在一起。前几日有朋友要来家里,便仔细按照类别和使用频率整理了书柜。发现这几年已经很少买工具书或者特别针对工作的书。这里的工具书说的是类似《设计与用户行为》《社会心理学》或《世界咖啡历史》之类的书。

最近复读《何为良好生活》,有一种说法是「理论科学的目标是为真理而求真理」,它们不改变事情本来的样子。—— 毕竟,「尚没有伦理学的时候,时间早已有善好之人善好之行」。也毕竟,「我们不必太多为事实和逻辑抱屈 —— 人民本来不是要为正确生活,而是要生活得热热闹闹忽忽悠悠,而且,细节之真本来与正确判断关系不大。」

想来也觉得挺有趣,可能渐渐不再对「设计师」的身份认同带有焦虑感了,虽然官方说法上(officially)最近也确实不是。遇到的客户和产品难题越多、尝试解决的可能性越多,自然而然有自己的工作见解与方法。于是反过来想,除了大趋势下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买书是不是某种程度上对自己现有状态焦虑感的折射?这么一看,恐怕是开始为「良好生活人」的自我认知恐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