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忽视

阅读一个表单:如果表单的维度足够多,读着读着,基本上就只在看表单里的条件满足与否,然后忘了到底是什么维度。那为什么只看满足的选项?为什么相信只有这些维度?………………或者是,为什么要看这个表单?

这样想,就有点虚无主义的意味了。

这段时间换工作,和一些人事或者主管聊天。对方问:「你接下来想做点什么呢?」我通常都一五一十地答,也耐心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有些岗位聊过几次,就大概知道不是自己接下来几年的兴趣。碰到聊得来但不合适的对象,忍不住多聊一会儿,最后愉快地道别。最怕的还是,明明已经聊不下去了,但对方看中了某个强项,强推那个职位的高光加持。这种场景下,几乎能看到对方拿着一个 checkbox(检选框),一条一条检视你,一点都不肯处于下风。但无论谈多少理想,本质上这个阶段的工作关系还是契约关系。实在令人哑然失笑。出于礼貌,但又实在勉强,尴尬地道谢。

许舜英在《古着文本》上谈「物我平衡」:如何保持物我关系的生态平衡,其中一个重点在于:不是想成为艺术家,而是想成为艺术品。「想成为艺术品」是创造性的而非仅是消费性的。物件的享乐首先是一种占有欲,而仅有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许多种。它的品味依赖你占有它的方式而表达。使用性的占有、创作性的占有、美学性的占有、象征性的占有、自觉性地占有……

我还是蛮相信设计美学上有「守住底线」这样的说法,物我关系、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