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小狗,和小狗电台
小狗长大了点,还是每天满脸问号。小狗是我收养的狗,叫「花生」。
小狗长大了点,还是每天一肚子问号。小狗是我十年前用过的年轻网名。虽然不是快称不上年轻人了,但还是吞得下贾樟柯说「牛逼的年轻人不必要去听别人的建议,自己去想自己该怎么办。」脑子一热。
小狗电台(NINGLING.FM)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断断续续地在更新,最后被拦在了微信不让我注册「电台」的公众号名上,于是搬了好朋友茶泡饭的爱用词,还改写(paragraph)了一下。
-
经常去的咖啡店收起来了。遇上北京的暴雨天,待在家里陪小狗。小狗在家里陪我。好像人世万物都在彼此的楚门世界,你看我,我也看你。经常看的专栏也收起来了,杂志买不到了,作家不写了。我也好奇,这几年有多少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对清楚地表达自我感到疲惫和无力。非全局的观点都看起来不堪一击。
-
最近还挺常听到「品控(品质控制、保持)」的,工作、食物、睡眠质量、情绪。但要是出品的每一杯咖啡都难喝,那就是难喝 —— 控制得倒是挺稳定的。哈哈。
但出品本身或许也有运气和天赋的成分。
又要拿咖啡举例了。有一个在其他领域也会用到的概念叫 JND - Just Notice Difference。按照张寅喆的说法就是「你喝不出来就是喝不出来,和你的识别度没关系,和你天生的敏锐度有关」。做三角杯测,可以喝出不同,但喝不出好坏。好惨,意识到这件事会发生。
努力有用吗?可能是有的。因为做杯测另一个关键就是 Identification,它和食材在大脑中的记忆有关。例如我给你冲了一杯咖啡,我跟你说这是「草莓味」你一拍大腿说「唉这就是草莓!」。假设你压根没吃过草莓,自然不会把莓果的嗅觉和味觉连接起来。
于是仔细去理解咖啡,发现自己又默默在搭建一个系统。潜意识里就想着,如果都是碎片知识,恐怕很难拼凑出一个系统。但搭建了自己的萃取、品尝系统,引申出小花园恐怕确实容易不少。这么一说,反而感到无聊起来了。带着点形而上的品控意味。
-
今年过了一半了,也是可以继续有一个目标,例如尽可能不主动避开「自己能做好只是会比较辛苦的事」。
(*) 关于标题:用牛津逗号在中文里做 and 前的断句,总有偷懒的意思。但标准的品控就有标准了(?)。